劉曉欣在曲?靖市的一所學校旁邊開了家便利店,建筑面積18平方,月租1800塊。因為城市小,所以人流也不大,平均每天流水也就二三百,好在費用低。一起開張的還有隔壁的店,從裝修到柜臺,居然都完全抄襲劉曉欣的店。
第一次鋪貨是劉曉欣什么都不懂,隨便去省城市場抓了一萬多塊的貨,回來擺在柜臺上,空空蕩蕩,貨品一目了然,進來顧客沒看幾眼就走了,很失望。然后第二次去省城,這次抓了很多學生反應和需要的貨,進了很多HelloKitty和叮鐺貓,很受小女生們的歡迎。
貨終于充實了,加在一起有三萬多塊。俗話說貨賣大堆,東西多了,進來的人也能留住了,銷售額開始上來了。在賣貨的時候劉曉欣發現,門口的位置還是要放一些色彩鮮艷的和好玩的東西才能拉住顧客,自從她把HelloKitty擺在門口以后,很多女生走到門口都要拐進來看幾眼。
但很多都是買店里其它的東西。還有在開始的時候,總有人說她進貨慢。后來每天調換一下現有貨品的位置,這種情況就沒有了,而且也提升了銷售額,看來新鮮感是很重要的。一個月時間,賣了有8000多塊,基本達到預期,只是利潤沒有達到一半。
為什么利潤沒有達到一半呢,又要提到隔壁了。隔壁晚一兩天開張的,因為原先就是賣飾品的,他是后兌過來的,有一些老客戶,所以開始賣的比較好。本來是約定好都不惡性競爭,各賣各的,結果沒幾天他就暗地里搞會員制。劉曉欣自然容忍不了這樣的小動作,隔壁入會要100元,她就直接買30元送會員卡,隔壁打8折,她就不打折隨貨品浮動。如此當然利潤有損,不過她相信隔壁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垮掉,因為對面的服務比較差,而且男店主整天在屋子里抽煙,讓一些顧客非常討厭。
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發現,便利店買點在消費者的需求心理中可深可淺的隱藏著,有些甚至是連消費者自身都無法察覺的深藏著。淺的,容易被人察覺,并極可能早已被對手所使用;深的,則可能需要巨大的市場投入和較長的市場教育時間,才能使消費者覺醒,才能喚起較為現實的市場需求。
因此,對便利店買點的確立,店鋪需要參考主要競爭對手的表現,需要結合自身資金與品牌實力的承受力來進行最適宜自己的定位。
搜索發現: